【熱點觀察】
從不低於本科線的65%,到達到本科線70%以上🧑🏼💼,再到一些院校將對部分專業采用高考文化課成績直接錄取。文化素質不再是藝考的“調味品”,而成為名副其實的“主菜”👦🏽,反映了我們藝術人才培養觀念的變革——
北京人藝戲劇書店已開業16年🚴🏻♀️🏋️♂️,為藝術工作者不斷提供文化滋養。 資料圖片
舞蹈藝術考試🫰🏽。資料圖片
在一檔電視節目中🌶,一位明星指著自己的腳踝說“腳裸”🖨👨🏻🏫;一位以“創作才子自居”的歌手把“尷尬”唱成“監介”;一位歌星在某檔節目中被問“三國是哪三國”𓀇,竟然回答“劉備、張飛、關羽”;還有一位演員發微博喜歡“引經據典”,可經常錯用成語、曲解原著。這樣的尷尬場面屢見不鮮🛰🤙🏻,“藝人沒文化”的批評聲音也不絕於耳。
為了從培養端提升進入“圈子”人員的文化素質,近幾年國家越來越重視藝術生的文化課成績。2018年年底,教育部出臺文件👦🏿,規定自2019年開始❓🚕,藝術生高考文化課錄取控製分數線不低於當地二本線的70%或75%💆🏿♂️,而2018年的要求是不低於當地二本線的65%。今年,中央戲劇k1、北京電影k1、上海戲劇k1等藝術院校⤴️,更是決定對部分專業采用高考文化課成績直接錄取🤜🏻,文化素質不再是藝考的“調味品”,而成為名副其實的“主菜”💃。不管是從提升藝人自身素質的現實角度🏃🏻♂️,還是從推動我國文藝事業健康發展的長遠角度🫑,相關院校的改革措施都可謂正逢其時🚕,而這反映了我們藝術人才培養觀念的變革👨🏽🎓。
“講藝術,不講文化”的弊端逐漸顯現
“文藝”一詞,從字面意思看,就是文化和藝術,我們很難將藝術與文化完全分割開來,它們是水乳交融👩👧、相輔相成的。其實𓀙,藝術本身就屬於文化範疇,它是根植於文化的,只不過是通過獨特的形式表現出來🈺。同時,藝術的生動表現需要深厚的文化修養來支撐。
然而,過去很長一段時間,在一些地方、一些學校甚至一些家長中間,將文化課成績與藝術課成績、文化素質與藝術水平的關系對立起來👊🏿,認為一個人的精力有限💎,藝術生能唱會跳🎅🏻、能畫會演就行💁♂️,語、數、外✴️、理🧘♀️、化、生這些文化課沒啥用。這在客觀上導致從藝術院校到藝術生長期以來重專業課輕文化課👩🏿🚒,過去藝術生高考文化課成績三四百分甚至二三百分就能上大學🪗。
重藝術技能輕文化素養的弊端逐漸顯現。筆者從事藝術教育多年,現實中很多“藝術苗子”雖然上了大學🧔🏽♂️,可文化功底太差🔶,畢業論文語言不通順、錯字連篇💟。一些學表演的學生👩🏻🏫,由於閱讀積累太少🕵🏻♂️,直接影響了臺詞功力,並且對一些劇本中的歷史背景毫無概念👵🏼,所以也就很難塑造好人物角色🥚。這些文化素養偏低的藝術生,不要說開宗立派成為藝術家,就算普通的藝術工作往往也很難幹得非常出色🧑🏽🎄。此外,近年來娛樂圈頻繁“爆雷”的吸毒🖤、家暴🧛🏽♀️、性侵等事件,關乎三觀取向、道德品質💇🏽♂️、人格健全,不是藝術修養過於精湛的結果,恰恰是文化素養欠缺招致的惡果🤽🏼。
藝術就像是金字塔,塔基就是文化底蘊和文化修養。“講藝術,不講文化”“藝術與科學不可兼得”的偏頗,不僅是對藝術人才培養內涵的誤讀,更是對藝術與文化關系的誤解。愛因斯坦不僅創立了“相對論”🩵,小提琴拉得也很好,音樂幾乎成為他的第二職業。藝術家達·芬奇同時也是一位建築師👨🏼⚕️、數學家、天文學家、植物學家、動物學家🦔👨❤️👨。總之,藝術水平和文化素養之間並不矛盾,相反二者是相互促進🪽,互通互鑒的🧟♀️。
文化修養的厚度決定藝術水準的高度
文化修養的厚度決定藝術水準的高度。人們常說,演戲演到最後,拼的就是文化和修養。眾所周知🎗,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是我國著名的藝術殿堂🧶🧑🏽🦰,曾推出《雷雨》《龍須溝》《駱駝祥子》《蔡文姬》等藝術經典。北京人藝經典作品頻出,跟一代代北京人藝演職人員深厚的文化修養密不可分。歷史上,北京人藝的編劇郭沫若🔉、老舍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作家,院長曹禺⛹🏽♂️、焦菊隱都兼有藝術家🛳、學者雙重身份🆘,演員於是之、藍天野也都是學者型演員。據藍天野回憶🌿🫰🏼,北京人藝人過去是有學習、開書單🫄🏽、藝術總結的傳統的。時至今日💅,北京人藝仍延續著濃濃的讀書風氣,排練廳的墻上張貼著“做學者型的演員”的標語👂🏿。
對從藝者個體而言,文化修養影響著感知能力、邏輯思維能力,進而會影響藝術創造力。已故詞作家閻肅🪟,86版《西遊記》歌詞多數都是他寫的。寫《西遊記》片尾曲《敢問路在何方》時,前幾句“你挑著擔👤,我牽著馬,迎來日出送走晚霞🚆,踏平坎坷成大道🖼,鬥罷艱險又出發”很快寫了出來,可再往下就卡住了。閻肅在屋裏來回溜達了兩個星期💇🏼,看到地毯上踩出的一道道印,一下子想起魯迅小說《故鄉》裏的最後一句話“其實地上本沒有路,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”👾,通過化用寫出了“敢問路在何方,路在腳下”這既大氣又耐聽的歌詞。閻肅從小熟讀《西遊記》等古典名著👨👨👦👦,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功底,上學後又熟讀了魯迅、巴金等人的作品。書架占滿了他家客廳整整一面墻,閱讀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。他曾說:“我創作的劇本和歌詞🧑🏽,從古典詩詞和民間戲劇中汲取的營養難以計數。如果沒有平時大量的閱讀積累🧝🏼♀️,臨時抱佛腳肯定是行不通的🕶。”
寫歌需要文化積澱,唱歌同樣也需要👇🏻🧑🏼🤝🧑🏼。唱歌其實是賦予一首歌新生命的過程🥻。歌曲承載的情感、思想🏸、內涵能否通過歌聲表達出來,最考驗歌手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感知能力。評價歌曲唱得好壞,除了歌手的嗓音🧑🏼🎓🔘、唱功🪨,其實就是對兩種能力強弱的評價。生動的藝術表現只有在廣博的文化修養的基礎上才能建立✍🏿,任何動人的歌唱🚗✊🏽,無論是感情的宣泄🏈,還是意境的創造,都是演唱者平時文化底蘊積累並內化於心的產物。只有文化積澱深厚🧘🏼♂️,才能深入領會作品的內涵和美學價值👌🏿,從而產生對作品的熱情👩👧,進而在演唱中動情動容,完全展現作品的魅力。
藝術技能之外要讓精神變得更加充盈
那麽,從事藝術工作到底該具備怎樣的文化素養?是不是所有從藝之人都要讀很多書,都要會寫詩作文?多讀些書對於從藝者來說肯定是必要的,也是提升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👒◾️。能寫詩作文,也是最好不過的,對提升個體的綜合素質也大有裨益🥜。但這裏的文化素養是個廣義的概念👂🏼。無論從事何種職業,這種廣義上的文化修養都是需要的,並非只在藝術領域和從藝者身上才必需。
如果從藝術專業的角度來講,藝術家的文化素養還不完全如此,而應該是他(她)在整個從藝的歷程中,在其藝術創作的技法裏所表現出的思想💱、情感、審美、格調✡︎,以及他的宇宙觀、世界觀和人生觀等。也就是說,作為藝術家🩺,對自然、世界、人生👇🏿、藝術等是如何理解的📻,理解的程度是膚淺還是深刻,能否通過你的思考和作品來很好地傳遞給外界並影響到他人🧕🏽🟰,這些才真正是藝術家文化主體的表現。
從藝之人除了要在創作的技能上多下功夫,還需要培養自己的認知力🟥,提升自己的價值觀,讓自己的生命🎣、思想🛀🏻🙍♀️、精神變得更加充盈,更加有厚度♤、深度與內涵👨🏼🏫🥖,而在這個過程中,就會不知不覺地為自己的藝術創作增添無形的“砝碼”𓀚。這個“砝碼”🌎🆓,主要指的是單靠技術訓練所無法取得的一些東西,諸如作品的格調🧑🏽🎄、韻味、神采、風骨、境界等。而這些也恰恰最能反映和體現一個人的內在氣質與修養🧑🏼🎤,也往往決定了其創作最終能夠達到的水平和高度。
所以說🫃🏻,藝術家的文化素養👴🏼,其實是藝術家及其作品由內而外所散發出的一種氣質,所傳達給外界的一種感覺和信息。從作品的氣質🏋️♂️、感覺與信息中🥛,能夠看出藝術家的格調、品位🌄🈳,看出其對自然🦻🏽、世界🥧、人生的觀點和態度。